长征精神是一种革命必胜的精神,《长征之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大家又有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心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长征之歌》心得体会与感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长征之歌》心得体会与感悟(篇1)
初冬的清晨,暖暖的阳光透过玻璃印在书本上,我看着窗外的鸟儿飞过,一阵风吹起,吹动树叶如蝴蝶随风舞动,偶有几片悠然落下,书本上的光影随之跳动,我俯下头进入了知识的海洋,《长征精神》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会灭;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胜利其实就在不远处!因为:信念永存!
想想几天前班上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我:“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我若有所思地看着天真可爱的孩子,甜甜的笑了一下,一时却不能完整地告诉他们什么……对于他们,长征已成为一个老外婆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岁月流逝,长征精神以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到长征路上去追寻,去思考。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行,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
听,阵阵气势滂沱,声声铿锵有力,有多少脍炙人口的诗词在歌颂,“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军过后尽开颜。”看,是红军们燃着团团热血,冒着枪林弹雨,同仇敌忾,浴血奋战。金沙江的浊流,汹涌澎湃地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泸定桥的铁索,仅剩十几根了,颤颤巍巍,陡陡峭峭,桥边伴着狂风的“热潮”冲击着面颊,一种油然而生的寒意蔓延及胸口,深呼着气,咚咚咚地急促敲着,不禁让人打了个哆嗦。过草地尤为艰辛,饥寒交迫,唯有断粮了还可以挖些野菜,可后进的部队则只能忍受挨饿。这就是长征,25000里的征程。是一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是一次血与火的洗礼,是艰难,是困苦,是风餐露宿,是赴汤蹈火。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灵的奇迹篇章。而这一壮举的背后又是什么呢?一定是梦想,是坚持,是信念。
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当她看到战士们吃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时,她落泪了。她把自己要饭讨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竟成为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听着战士们自编自唱的《牛皮腰带歌》,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还有一次过草地,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这就是长征精神,这就是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这就是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
把镜头缩小,其实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次长征,一次“迷你”版的长征。它像是从天而降的一样,伴随着我们的成长逐渐渗透,大大小小,层出不穷,组成了一块多彩的调色板。想想现在很多同学,整日沉溺于网络游戏,失去自我的时候;当他们留连于武打小说,不思进取的时候;当他们吃着肯德基,喝着沃尔玛,为超女疯狂的时候……请多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60年前的那些人和事。当时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则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当代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征之歌》心得体会与感悟(篇2)
87年前,一支为了正义,为了解放穷苦人民的革命队伍——中国工农红军,让人们见证了这漫漫征程。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艰难前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狂轰乱炸中忘死拚搏。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夺取腊子口、翻越夹金山、跨越大草地……这一件件,这一幕幕刻骨铭心、催人泪下的悲壮的情景,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红军战士们硬是靠着自己的双腿,历时一年余,转战十一个省,纵横两万五千里,最终走完了漫漫长征路。
是什么使红军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呢?难道有神仙相助吗?还是老天刻意的安排呢?不!都不是!完全是靠他们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坚韧不拔和革命乐观主义的长征精神!
如今,87年过去了,我们特别怀念那些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先烈们,我们要继承他们的革命遗志,接过革命的火把一代一代传下去,弘扬长征精神,继续新长征。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很多绊脚石,拦路虎,我们难道要退缩吗?不,当然不。我们不但不退缩,还要用长征精神克服困难,打败挫折。当个人的利益和集体利益放生矛盾时,自觉地做出自我牺牲来维护集体的利益;当碰到各种困难的时候,勇往直前;当遭受挫折和失败时,不气馁,要有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锲而不舍的恒心、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
《长征之歌》心得体会与感悟(篇3)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北京电视台、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摄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今天起,每天19时30分黄金时间在北京卫视首播。
几年前的10月17日,《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在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举行了纪录片的启动仪式。整整一年时间,摄制组重新走过这条牵引着中国历史进程的漫漫征途,在每一寸刻骨铭心的遗迹现场寻找当年的踪迹,记录今天的容貌。他们查阅档案,对话亲历者,寻找任何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资料,记录那些倾注血泪的长征故事。他们在历史现场拍摄、在复现场景拍摄,为了将档案中的长征与心灵上的长征,原原本本地讲述出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导演组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从江西于都出发,途经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区,翻越都庞岭、老山界、娄山关、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渡过潇水、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穿越松潘大草地,祭扫了一百多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无名烈士墓,采访了两百多位长征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
这群年轻的纪录片人,在将近一年的调研与拍摄中,重塑着_年前一群同龄人的故事。从未有一部描写长征的作品,以"青春"为焦点,10岁的刘福昌、17岁的郑金煜、19岁的石长阶、22岁的邓诗方……这些你可能从未听说过的名字成为这部纪录片的绝对主人公,为总共九集长达540分钟的纪录片灌注进青春的理想、朝气、无畏和质朴。而"在路上"的创作方式也回归纪录片的原点,从原点出发,从初心开始,尝试用更加新锐和独特的电视语汇,展开这段青春的对话。
《长征之歌》心得体会与感悟(篇4)
当数万红军踏上征途,近代逐个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口。红军长征以慷慨悲壮的血战,绝处逢身的转折,感怀温暖的情谊,悲喜传奇的记录将长征这部惊心动魄的壮丽诗篇呈现在读者眼前。
直到今天,红军战士那“抛头颅,撒热血”的壮志情怀,还让我们记忆犹新。红军跋山涉水、爬冰卧雪、草根果腹、皮带充饥、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强渡嘉陵江、激战独树镇都撒满了红军战士的遍地热血。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进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的“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们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顽强的毅力,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我们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那么,我们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付诸与祖国的建设中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我们的过家将成为世界的强国,我们的民族将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
【最新《长征之歌》心得体会与感悟范文】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