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资讯
>
中考议论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议论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议论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议论文知识点梳理
时间:2022-05-25 16:00     小编:李LSY

文言文阅读

附:

1.常见表示人物形象的词语:

(1)为官:A、清正廉洁,公平公正,严明执法,因公忘私;B、机智聪明,断案如神,

明察秋毫,善于分析;C、礼贤下士,不耻下问,珍惜人才;D、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乐观豁达;E、爱民如子、体恤百姓,勤政爱民;F、善于劝谏,善于辩论;G、敢于纳谏,知错就改。

(2)做人:不计前嫌,豪爽,诚信,宽容,博学,正直,忠厚,仁爱,侠义,勇敢,善良,平易近人,轻财重义,赏罚分明,正气凛然,正直无私,刚正不阿,忠心耿耿,忠贞不渝,深明大义,童叟无欺,谦虚谨慎,宽厚待人,豁达大度。

(3)治学:勤奋刻苦,不耻下问,严谨治学,专心致志,苦读成才,笃志好学,勤学好问。

2.考题中出现过的“道理启示”:

(1)处事待人

①给别人提意见,要讲究方法,使他人心服口服。或者:待人要宽厚,不要在小事上苛责于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A爱听好话是人性的弱点,我们要严加防范。B奉承拍马是小人的伎俩,我们要时刻提防。

④有时用善良和宽容来感化身边有错误的人,或许会更有效。

⑤人和人之间交往不能仅仅为利,应该讲究信用。

⑥要珍重眼前的真实的人与事,不要妄想得到不切实际的东西。(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从善如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⑦不懂装懂,盲目模仿;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要清醒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⑧人有宽容之心就会受到大家的尊敬。

⑨背弃诺言没有好下场。或: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能欺骗他人,出尔反尔。

⑩为人子女一定要孝敬父母赡养老人。

切不因他的短处掩盖人的长处。

如果恶人当道,好的主张必定难以实行,贤人难受重用。(如果环境险恶,人们也会裹足不前)

(2)讽刺批判

①讽刺那些一味教条,不知变通的人。

②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一种目光短浅,看不见长远利益的人。

③讽刺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④通过讽刺汉世老人的吝啬,告诫人们不要为钱财所累(或不要过于看重钱财)。

⑤讽刺自私自利,聪明反被聪明误。

⑥讽刺了因小失大的愚蠢行为(或:凡事要考虑后果,不能盲目行事;解决问题要注意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做事不能冲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解决问题要三思而后行,找到最佳方法)。

(3)实践真知

①做事要学会克制,懂得三思而行。(鲁莽从事要不得)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自然规律。过犹不及。

③做任何事都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④做事要懂得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

⑤观察事物要细心(或细小的错误也会影响真实性;深入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等)。

⑥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

⑦凡事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主见。

⑧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有长处和短处。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⑨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

⑩人生路上,要懂得该进则进, 该退则退。(或:遇到困难或挫折,要学会换一种思维考虑问题。)

凭一己私利为人处世,最终受害的反倒是自己。

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给自然界的动植物一片自由的天地。或家长、学校、社会注重孩子教育,则不能束缚他们,要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

凡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记叙文概括类题目

【知识梳理】

1.把握人物形象

【知识梳理】

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计试题,

题型主要有:

(1)、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具体的评价(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解题思路:把握人物形象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环境烘托等等。

第一: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第二: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第三: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3)、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如:《睡美人》:女主人公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有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演技,能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通人物过形象的塑造,告诉人们要去发现、使用生活中的睡美人。

(4)、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外貌、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

常见命题方式:

① 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

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③ 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解题思路: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概括人物形象词语参考】

褒义:

☆外表:美丽、善良、优雅、纯洁、大方、典雅、高雅、贤惠、腼腆害羞、温柔体贴、精神饱满、精神抖擞、高大、魁梧、平凡

☆待人:热情、热心助人、诚实、诚恳、真诚、忠诚、友好、宽宏大量、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平易近人、为人着想、关爱他人、宽厚、有爱心、善解人意、知恩图报

☆品质:淳朴、质朴、朴素、踏实、勤劳、和蔼可亲、慈爱、诚实坦白、吃苦耐劳、老实、低调、谦逊、淡泊名利、不慕荣利、不求富贵、不攀权贵、不卑不亢、安贫乐道、与世无争

☆修养:有教养、有礼貌、彬彬有礼、才貌双全、知书识礼、有品味、有内涵、有魅力、有激情、有感染力、志趣高洁

☆个性:幼稚调皮、活泼可爱、好奇心强、聪明伶俐、风趣幽默、聪明好学、年轻有为、有个性、直率、率真、纯真、爽朗、表里如一、不做作、不虚夸

☆处事:成熟稳重、安分守己、爱憎分明、执着、光明磊落、能屈能伸、正直、刚正不阿、临危不惧、从容、镇定、乐观豁达、小心谨慎、平和、处事洒脱、独立、雷厉风行、言行一致、能干、英明、果断、知错能改、睿智、英勇

☆治学:认真、谦虚、严谨、有耐性、有恒心、见多识广、循循善诱、坚强、自强不息、乐观开朗、坚韧不拔

☆才干:有毅力、考虑周全、足智多谋、有勇有谋、忠义、守信、信守承诺、有组织能力、有领导能力、处事周密、知人善任、老练、有策略、经验丰富、坚持不懈

☆性情:有才华、有抱负、有雄心壮志、豪爽、不拘小节、灵敏、机警、有志气、大胆、富创造力、有拼搏精神、勇于冒险、自信、正义

☆作风:无私奉献、默默奉献、有奉献精神、忘我工作、心系人民、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克己奉公、坚守岗位、深得民心、深受爱戴、有魄力、有领导才能、有主见、德高望重、善于分析、积极进取、公正、清正廉洁、经得起诱惑、以身作则、忠心耿耿、舍己为人、有原则、不屈不挠、实事求是、负责、可靠、爱国爱民、忧国忧民

贬义:

☆缺陷:固执己见、愚昧无知、盲目、患得患失、异想天开、疑神疑鬼、愚蠢、安于现状、慵懒、才疏学浅、无能

☆意图:斤斤计较、唯利是图、好高骛远、野心勃勃、自私自利、见利忘义、追名逐利、爱面子、虚荣心强

☆行径:殷勤、谄媚、见风使舵、狡猾多变、见异思迁、背信弃义、卑鄙、卑鄙无耻、龌龊、阴险、耍花招、耍小聪明、不择手段、贪小便宜、虚情假意、口蜜腹剑、吹毛求疵、挑剔、欺软怕硬、不守信用、言而无信、厚颜无耻、处心积虑、表里不一

☆作风:损人利己、虚伪、阳奉阴违、欺压百姓、欺下媚上、蛮横、霸道、势力小人、以公谋私、假公济私、盲目跟风、贪污腐化、腐败、不得民心

☆性情:多愁善感、悲观失意、郁郁寡欢、情绪多变、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心直口快、快言快语、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不善言辞、婆婆妈妈、自大、高傲、圆滑老练、软弱、任性

☆外表:饱经风霜、苍老、落魄、衣衫褴褛、穷困潦倒、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气焰嚣张、卑微穷苦、盛气凌人

☆恶习:凶恶、心狠手辣、诡计多端、好吃懒做、毒辣、狡猾、狡诈、无情、口是心非、世俗、市侩、邪恶、心胸狭窄、冷漠、苛刻、忘恩负义、傲慢无礼、贪婪

☆做事:冒失、粗心大意、优柔寡断、循规蹈矩、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爱管闲事、胆小怕事、冲动

2.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用赞扬(或批判)的情感,用积极向上(或贬斥)的语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优秀(或低俗)的品质或性格。答题思路:文章通过……(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外貌+性格+精神品质的(身份)形象。

注意:

1.对于人物形象概括部分,要掌握有关的词语:母亲:吃苦耐劳、朴实、勤劳、关心爱护子女、心地善良、有爱心有同情心;父亲:严厉、教子有方、勤劳;老师:关心关爱学生,教育有方、严厉严格、和蔼可亲、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2.对于文章中的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可以揭示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经历以及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语言描写可以揭示人物思想、情感、性格。揣摩心理活动描写,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二)情节概括

解题方法:

1.根据已知答案确定答题范围。每一件事情的概括在文章中都有相对应的部分,及时找准定位,可以提高答题准确率。

2.根据已知答案进行仿写。尤其是要正确依据所给答案的语法结构,包括人物、事件或者主要事件以及围绕某位人物的事件。

3.尽量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如果已知答案是文中的原词,那么我们也要去文章中抓住关键词语来进行概括。

注意:

1.概括不准确,不全面。会漏掉六要素中的某一点。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2.抓住关键词语,比如表示线索的词语。表示事件变化的词语。表示地点变化的词语。表示人物心情变化的词语。

(三)心理概括

解题方法:

1.根据已知答案确定答题范围。抓住文章中人物情感变化的线索。

2.根据已知答案进行仿写。一定要重点圈画有关人物心里态度的词汇。

3.尽量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如果已知答案是文中的原词,那么我们也要去文章中抓住关

键词语来概括。

注意:

1.词语概括要做到准确、全面。可以通过事件去分析心理,专注于文本中人物描写的句子,特别要抓住人物心理描写的句子。

2.进行相应的仿写,多揣摩仿照题目中的答法。

(四)主旨概括

解题方法:

1.看标题。

2.分析文章的主要事件。文章中心会通过相关人物的描写或是通过相关事件的叙述,含蓄地表达作者的主旨。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着重分析理解所写的人和事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揭示怎样的思想意义。

3.看文章的抒情句和议论句以及过渡句。在一些文章中,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这些段落、语句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从分析开篇或篇末着手掌握,大多数记叙文都是开篇或篇末点名主题或深化中心的。随着阅读难度的增加,以及对小说阅读的重点考查,有时候文章的的中心很难从文章开头和结尾找到明确的依据。

5.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尤其是文章中有关心理、心情、人物态度的词汇,对于人物评价的词语,描写性的形容词等等。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注意1:

文章的中心,只能从文章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出来,绝不允许主观臆造。因此,必须真正读懂、领会全文,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其次,归纳中心,一定要透过现象抓本质,不能停留在表面认识上。再次,概括中心的语言要准确、全面、严密、简明。

注意2:

1.可从选择题中的不同选择项找到理解的方向。

2.阅读题慢慢改变以前的出题方向,比较直白地询问有关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思想。

3.内容和主旨是相辅相成的,需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事情,更要去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些事。

联系全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感情,从而更好的把握主旨。

记叙文含义类专题突破

【知识梳理】

(一).标题的含义

知识点1.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爸爸的去世。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知识点2.标题的好处与妙处。

这种题型实际上是标题含义及作用的综合式。从两个方面答题:

1、标题的含义;(一般答深层含义)2、标题的作用。

知识点3.为什么以此为标题或者某标题能否换成另一标题。

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

(二).词语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指在文章结构、主题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对于读懂现代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这类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请关注以下三点:

1、弄清这些词语本身有哪些含义。

2、结合它们所处的上下文语境进行揣摩。

3、这种揣摩出来的含义是否吻合全文的主题和思路。

知识点(一):常见考点

1.词语语境义。

解答原则:结合本义解释语境义。

关注语境。如果是比喻意义,要把本体意义诠释出来;如果是引申意义,要看语言的言外之意;如果是临时意义,要特别注意语言所处的环境。

2.词语的指代义

解答原则:就近原则往前找。指代义往往是以“这”“那”等指代词以及包含这类指代词的短语为考察对象,而指代词又是用以指代前面已经说过的内容,所以可以直接就近往前找。如果前面没有可以向后或者考虑扩大范围寻找。如2013年浦东二模“这样的眼光”在解答时直接就可以从前面句子中找到答案。

知识点(二)提问方式

解释某词在文中的含义。

答题模式:结合上下文,一般是解释语境义。

2.请问某词能不能改成某词,为什么?(在这里把这种题型归纳为“比较题”)

答题模式:找出两者在文字表达上的不同之处+解释不同之处的文字表达效果+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或人物的情感+结构上作用。

知识点(三)方法点拨

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

为了把握文章的主旨,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写作时间以及相关的注释等,对于题目、题干,也要予以重视,要利用题目、题干来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的目的。

2.解释词语的基本原则是“词不离句”。

我们必须凭借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给它一个准确的解释,依据词语的前后搭配,上下语境,分析句子结构,解释词义。

3.利用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指代意义。

一般说来,在这类词语的上下文里,一般会有阐释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到这些阐释性语句,答案即可总结出来。

4.结合文体特点来理解词语。

不同的文体,在使用词语时,有各自不同的要求。比如,写散文常常要求形象生动,感情真挚,事例具体感人,细节描写逼真,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

5.结合修辞手法来理解词语。

比喻:化陌生的事物为熟悉的事物,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对比:把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

夸张: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6.借助一定的解释词语的技巧。

(1)同义互解。同样的意思,同一篇文章中常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反复表达,即形成“同义互解”。

(2)连义互解。语义上下连贯,相承相递,也可以构成“互解”关系。

(三)句子的含义:

知识点1.重要的句子的类型

(1)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描写等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2)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3)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知识点2.设题方式。

1、画线文句的理解;

2、开头或结尾某某句的含义和作用;

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4、如何理解某句话的含义;

知识点3.方法指导

总的原则:

(1)结合语境,抓关键词,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整体感知是前提,要感知文章主旨和人物情感。

2.具体方法:

(1)抓关键词+结合上下文分析表层含义+结合文章中心分析深层含义

(2)该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现了怎样的人物性格及品质等,表达了文章怎样的中心主旨。

(3)如果有人物、环境描写、修辞手法等还要结合其作用回答句子含义类题目。

备考建议

含义类题目在近五年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但是也不可或缺。含义类题目常与作用类题目结合考查,所以要注意知识的融会贯通。作用类专题请参考第8讲。

记叙文阅读作用类专题突破

【知识梳理】

整体而言,作用类题型以词句段作用和标题作用为主,在分析词句段作用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当辨析词句段所用到的具体手法,再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对象。

一、修辞手法及作用

答题思路:

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特征、状态、过程,表达了/表现了/体现了……情感。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特征、状态、过程,表达了/表现了/体现了……情感。

排比:(增强语势)(生动形象)突出/强调了……,表达了/表现了/体现了……情感。

夸张:(生动形象)突出/强调了……,表达了/表现了/体现了……情感。

反问:(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了……,表达了/表现了/体现了……情感。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强调了……,表达了/表现了/体现了……情感,引出下文……的内容

方法点拨:

1.对于各个修辞手法的定义需清晰,判断修辞手法时严格从定义出发。

2.在分析比喻、拟人、夸张等表现类的修辞手法时,需要深入把握喻体/拟体的特征,从而得出本体的特征。

3.在分析人物情感时,如作者的修辞目的是为了状物,则多为对物的喜爱之情;如果目的是表达对人的情感则需要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具体方法可以给自己设定文中的情境代入分析。

注意事项:

1.对于表达效果(一般只考虑内容上的作用)和表达作用(可能还包含结构上的作用)要稍作区分。

2.修辞手法的答题基本上按照循序渐进的模式,句意——情感——主旨——(题目分值较高时注意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二、记叙顺序

答题思路:

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作用:1.补充交代了/解释说明了……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紧密;

2.突出了/体现了/衬托了……

3.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4.与……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的内容/主旨;

5.塑造……的人物形象。

方法点拨:

1.判断记叙顺序时,如题目针对全文的记叙顺序提问,则考虑顺叙和倒叙的可能;如针对非首段的段落设问,则必是插叙。

2.分析顺叙和倒叙时除了上述答题思路中提及的内容,也可以考虑对于文章主要人物、文章主旨是否有一定的表现作用,进而充实答案。

3.分析插叙时对于补充交代内容的概括可以往前文未说清之事的缘由的角度考虑,不应单纯地概括提问的段落。

4.分析插叙作用时应对全文的情节走向和人物的形象丰富过程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从而与答题思路中提及的基本作用相结合,更为准确有效地得出答案。

5.阅读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圈划指示情节和人物形象凸显的词句。

注意事项:

1.在答顺叙和倒叙作用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不可空泛地堆砌套话。

2.考虑插叙结构上的作用时不应局限于上述作用,需要灵活地考虑段落结构上的作用。

3.具备破题意识,当题目模糊地针对段落作用设问时须有往插叙角度思考的意识。

三、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一)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答题思路:

(写出了……景物特征)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背景等

2.渲染了……气氛

3.烘托了……心情

4.衬托……人物形象

5.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6.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7.引出下文……,为……(情节)做铺垫

方法点拨:

1.环境描写的作用因为是特殊的句段作用,所以基本上也可以按照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记忆。

2.考虑的方向可以分为三步:环境本身、对人物(主旨)、对情节。

3.记忆口诀:引形人,推背氛。

4.注意可通过环境描写实现照应和构成线索。

注意事项:

1.描述气氛和情感的用词尽量避免原文中的词汇(分清楚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答题中需要体现的客观性描述)。

2.答题过程中多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不可空套作用。

(二)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答题思路:

1.人物描写分类: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2.答题步骤:句意(一般需要分析动作、肖像等的特点或动作过程)+人物的情感、性格、品质/主旨+结构(看情况)。

方法点拨:

1.分析人物描写时首先区分句子是为了表现人物细节还是整体过程,据此在回答句意时组织语言应有所不同。

2.体会人物情感时应当联系上下文代入获知,如需写到人物形象则需要对文章内容有整体性把握。

注意事项:

1.肖像描写包括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在中考中,无论是神态描写,还是外貌描写,都要写肖像描写。)

2.在分析句意之前,可视情况结合句子的显著特征进行补充分析,如“通过使用‘跑’、‘跳’等动词……”

3.分值较高时考虑结构上的作用。

四、标题作用

答题思路:

1.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自始至终都有出现,文章围绕其展开)

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在把握清楚主旨的前提下与之印证)

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标题含有修辞或用词巧妙新颖)

4.反映作者情感;(标题中带有表达情绪的词)

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标题指向文章情节的核心部分)

6.一语双关;

7.巧用修辞。(结合修辞手法分析)

方法点拨:

诸多标题作用中,1、2、3条经常出现,可以结合括号内的特征优先考虑。

注意事项:

不可拘泥于格式,各条作用需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五、句段作用(不含以上手法)

答题思路:

不含特殊手法的词句段作用题一般可以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回答。

(1)内容:写出了……(词/句/段意)+体现了……(情感/形象/主旨)

(2)结构上作用可按照出现位置进行分类:

开头:

1.统领全文;2.引起下文;3.伏笔铺垫4.照应标题;5.点明线索

中间:

1.引出下文;2.总结上文;3.承上启下;4.照应前文5.为下文做铺垫

结尾:

1.收束全文,点明中心;2.照应前文,结构严谨;3.补充前文 4.首尾呼应5.与标题呼应

注意事项:

1.遇到题目中单纯针对句段作用提问的需要考虑是否运用了特殊手法,有则按照特殊手法的相关答题思路答题。

2.在回答赏析类题型的时候,应更注重答题的完整性。

备考建议: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当熟悉各个手法的基本作用,明确分析词句段作用题的大体思路,即“判断手法→概括词/句/段大意→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情感/主旨→结构上的作用”,考虑内容上的作用时,区分清楚待分析对象是为了描述过程还是具体特点;分析人物情感时可尝试代入情境,用积累的词汇准确描述;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从文章全局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加以提炼;分析主旨时可结合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议论抒情语句等方面进行总结;考虑结构上作用时可先根据待分析对象的位置判断,同时不能忘记与标题的关系。

记叙文鉴赏类专题突破

【知识梳理】

鉴赏类题目:一般针对句子,以及句子中的词语进行。

先看有无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如果有,可以结合这两点进行答题)这两点在句段作用中有详细分析,在此就不再赘述。

再考虑从词语角度详细分析/赏析。

词语角度可以从:

① 词语的感情色彩(贬义词、褒义词):表达效果:贬词褒用:亲昵;赞美褒词贬用:反语,嘲讽;自嘲等。

② 大词小用:表达效果:突出了对于某一件事情/物品的重视,表达了……(结合文章主旨)的情感。

③ 叠词、语气词、拟声词等角度分析:表达效果:每种语气词都要具体结合句子的情感进行解读。

④ 词语的反复角度分析:表达效果:词语在句子中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词语反复出现,强调了作者……的情感/体现了……的主旨。(省略号中内容结合反复的词语理解)

⑤ 词语的对比角度:表达效果:对比是为了突出,而突出的对象要注意是句子的主体,突

出了人物……的情感/体现了……的主旨。

⑥ 单独成句的角度(突出强调):表达效果:强调了单独的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情感/主旨。

⑦ 用词是否矛盾角度:表达效果:一般是不矛盾,具体从每个词语的作用对象入手分析。

答题思路/方法:

1.遇到分析小说结尾妙处的题目,一般从结尾的内容含义开始分析,再联系中心主旨、思想感情和结构上的作用分析。中心主旨,如果是写人的看看是否是歌颂或者赞美某人,表达对某人的xx的情感;如果是写事情的,则看看是否阐明一个道理或者道出一个人生启示。结构上,因为在结尾,所以多考虑结尾段与上文和标题之间的关系。

2.看到分析/赏析类型的题目,先考虑看看能否从修辞手法或者描写方法角度入手去回答问题。假设能找到特殊的角度(比如:修辞手法或者描写方法角度)就直接用修辞的手法或者描写方法的解答方式进行分析。没有发现特殊角度的,一般就从词语角度入手分析,大部分情况都是可行的。词语的角度,要注意常考考点,比如句子中是否有词语的对比、贬义词褒用、大词小用、反复和矛盾等。

3.题干有时候会给出提示:抓住xx词语进行句子的分析,出现这样的情况,则要紧跟题干的指示进行分析。从词语切入也是很好的分析方法,但最终还是要抓住,这个词语形容的对

象,然后定位在情感或者主旨上。比如说,词语写出了什么,表达了(描写对象)怎么样的情感,体现了什么主旨。

注意事项:语言表现力的题目多从细节入手去分析情感、主旨。(有的同学在回答语言表现力题目的时候会回答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这一点应该要避免)如果是简要分析结尾的,那么除了情感和主旨,还可以再加一些结构上的作用。具体要结合题干的问题和文本表达的内容。

概括说明文对象的特征

【知识梳理】

备考过程中,可根据:

1.从标题入手把握。有时候标题不仅提示对象还表明了对象的主要特征,如《沙尘

暴敲响了警钟》。审读这类标题时要注意与全文内容结合,如标题运用了修辞手法,要注意透过这些特殊手法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把握文章的关键语句。说明文是一种介绍性的文体,不同于一般散文、小说之类的文章讲求含蓄隐晦,往往每一段都介绍说明对象的一个特征,且几乎每段都有中心句。找出这些关键句子。稍加归纳便可使问题迎刃而解。说明文的关键语句首先是指一些有很强概括性的过渡句,它们或提示下午说明的要点,或归纳上文说明的内容,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除了过渡句,还有文首的总起句,文末的总结句,以及文中的设问句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3.从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务的哪一方面特征,然而归纳小结。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有所侧重地加以分析归纳:

A.如果侧重加上事物的形态、构造、质地等,那么考生应该注重归纳说明对象的外部特征和功能特点。

B.如果侧重介绍事物各个发展阶段的代表性个体,那么考试应该对说明对象的发展变化的特征进行分析。

C.如果侧重介绍各种现象及原因,那么考生应该从说明对象形成的原因、条件等方面来归纳。

注意事项:

1.准确把握说明对象

①典型事物与典型实例的混淆。在说明文中,往往会运用到一、二个典型实例来进行具体说明,在阅读分析中不能区分是事物的特征还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事物和事理类说明文的混淆。在说明某个事物的时候,不能根据事物自身的特点需要来把握说明侧重点的不同。

2.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准确理解什么是事物的特征。通过分析和概括从文中找出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行走、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事物特征;

②准确分辨说明对象与其他事物的相似或相关之处,找出说明对象与众不同、区别于其他事物特征。

③把握说明对象的外显和内隐特征,不同类型的说明对象,具有不同的特征:形态(外显)、作用(内隐)、发展变化(内外)等;

把握说明文思路结构

【知识梳理】

备考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点掌握说明文的思路结构。

一、说明文常见结构形式

从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事物说明文

主要为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其中,分的部分主要为并列式。

(2)事理说明文

主要结构形式为递进式,需要层层深入去说明。如:

从现象到本质;

从具体到概括;

从原因到结果;

从一般到特殊;

从性能到用途;

从整体到局部;

从主要到次要。

二、说明文结构题型

说明文结构题型主要有三种,如下:

第一种题型.:文章的说明思路(层次)或结构形式

思路题答题格式:首先……,然后……,最后……

结构形式:总分式,递进式

第二种题型:某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题方法等同记叙文段落作用。

内容上:进行概括

结构上:看段落位置

第三种题型: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主要有:铺垫、照应、对比、衬托和逻辑关系。

三、如何理清说明思路(层次)

(1)通过说明顺序理清思路

说明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包括发展顺序)、事理顺序(逻辑顺序)等。

时间顺序:以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为序。如:事物历史发展、生物从小到大等。

抓表时间的词语。如,年代:古→今;季节:春→冬 ……

空间顺序:以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为序。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抓表方位的词语。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总体到部分等等,依次说明。

逻辑顺序:以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为序。

抓思维的规律。

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等。

理清顺序应关注一些起关键作用的关联词,如“总”“因为(由于)… 所以”“首先…其次…再次”等。

(2)通过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总分式、递进式

(3)通过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思路

根据文章结构或说明顺序来划分段落层次

(4)通过抓文章语言标志理清思路

首先,其次,最后等。

(5)通过抓关键段落理清思路

总起段,过渡段,总结段等。

答题格式:首先……,然后……,最后……

【注意】

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

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

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的组合形式,它与顺序不同,顺序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但理解顺序对理解结构有帮助。说明事物按空间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外到内,或由整体到局部,采用并列式结构;说明事物发展过程,工作程序,以时间为序,前后相互承接,采用承接式(连贯式)结构;文章各部分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以逻辑为序的事理说明文,采用递进式结构。还有总分式结构,它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常用于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值得注意的是全文与文章局部的结构,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未必是统一的。

四、根据说明文思路结构题目迁移

迁移(一):段落顺序是否可以调整

答题思路:

1.看文章分说部分与总起句或者总结句之间的对应关系。

2.看这些段落是否遵循一定的说明顺序。

迁移(二):语句或段落放回原文

这种题目考查学生对于说明文整体思路结构的把握,难度较大。

典型考题:

1.把这一段放回原文,应该放在那两段之间?说明理由。(主观题或选择题)

2.结合上下文内容,在某段开头补写一句话。

答题方法:

1.先弄清楚题目给的段落的大意,再看选项提供的几个段落的大意,参照上面讲的顺序,(一般会有时间、逻辑顺序。)找准位置。理由:这一段讲了……第几段讲了……构成……顺序。

2.补写句子的,一般是起过渡作用。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一】——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格式: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和句子内容,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技巧】:(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和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和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三】——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技巧】: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题型四】——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答题技巧】: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题型五】——说明整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答题技巧】: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

A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注意事项

平实: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

生动: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的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

准确

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在限制性词语上,如以下几种:

①表程度,如“比较”“几乎”“最”“相当”“很”“尤其”“稍微”等;

②表估计,如“大约”“可能”“左右”等;

③表范围,如“全”“都”“绝大部分”等;

④表数量,如“多”“有余”等;

⑤表频率,如“屡次”“常常”等;

⑥表来源,如“有人说”、“据统计”等;

⑦表性质,如“根本”、“主要”等。

由于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在语气的轻重、程度的深浅、数量的多少、范围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做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反映,才使说明非常准确严密。

说明文阅读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说明文标题的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2.说明文标题的作用:

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有些题目只有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X,(具体分析其作用。)

套话:以此为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吸引读者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

★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

★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

★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比如“低碳生活”等。

注意事项:

①一篇文章的标题不一定能涵盖所有这四个作用,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切记不要盲目罗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答题时,不要只简单地罗列四句作用,而应该联系具体的说明内容,以及标题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否则只有空洞的套话,会导致严重失分。

议论文阅读论点

【知识梳理】

备考过程中,可从“基础知识”和“解题思路”两大方面着手:

一、基础知识

1.论点的概念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而中心论点,就是作

者观点的核心。

准确地分析、归纳论点,首先要辨清两个问题:

(1)论点与论题。论题是作者论述的对象和范围;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看法,它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2)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有些文章既有中心论点,又有分论点。要记住:一篇议论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是为了对中心论点起证明作用或补充作用。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材料。

2.论点的特点

(1)论点直接表现于文章之中,即可以在文章中(包括题目)直接找到表现论点的句子。

(2)不能在文章中直接找到作为论点的句子,只能在全面理解文章、领会其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论点。

从内容上讲:一是正确,就是能揭示真理,表现规律,符合客观实际;二是鲜明,就是是非清楚,不含糊,不隐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态度明晰;三是新颖,就是表达的见解非常独特,“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之未发”,令人耳目一新。

从形式上讲:语言简练,多用判断句,是完整的句子。

二、解题思路

概括方法: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语言表述上一定要用明确判断或陈述,要有明显的倾向性。

(1)要抓住中心词;

(2)要使用陈述句式;

(3)要有明显的倾向性,要旗帜鲜明;

(4)语言要简洁,文意要通顺;要立足得分。如果一篇文章开篇部分有明确表明观点的语句,文末又有相同或相近的语句,就以开篇的语句为论点。有些文段全篇无明确表明观点的句子,就需要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还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渗透于论证之中,这就需要领悟并归纳了。(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把握议论文论证结构

【专题知识梳理】

1.并列式

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并行的。

行文在几个并列的层次或者段落之前常常标有“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或“从……上看”、“从……上分析”等形式,或者几个并列的层次出现的首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共同联合起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同的分论点有时常常是并列的关系。

2.层进式

文章的各部分或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的要求,不能随便变动。层次之间的关系往往由浅入深。段与段之间常常有一些递进式的标志“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

3.总分式

是指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总分式包括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总分式里分述各项一般都是并列的。

注意开头段或者结尾段,如果开头段或者结尾段就是中心论点,那么一般都是总分式,因为正文多半是论证过程;如果开头段和结尾段互相呼应,那么就是总分总。

4.对照式

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比照另一种事物或意思,就是对照式。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是:

一、直接提问:做题之前首先要看清题目,明确提问的范围是全文还是某几段。学生只需根据提问范围作出直接判断。

二、间接引导式:这一类的题型通常都是先要求补写出各段的论点,分析好文章层次。然后再判断论证的思路结构。

议论文作用题

一、题目作用分析

(1)点明论点、

(2)交待论题

(3)点明议论由头

方法:

1. 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一般是论点,如:珍惜××,学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 并列短语一般论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想和做,成与败

3. 题目中有谈、论、说、议的一般是论题。

效果分析: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内容,明确了文章论点;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提出了论点等。

二、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4、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5、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6、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三、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其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注意: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下(全)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

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的论述了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引用,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同时有力证明了××论点。

引用名言,有力证明了××论点。

反问:增强语气,发人深思

设问:启发读者思考,强调某种观点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

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

②以……论证方法为主。

③针对生活中的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等。

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中考议论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议论文知识点梳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2、一元二次方程3x2+4x—2=0的一次项
高考地理知识点精选总结1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1.中心为
易错点是陷井,稍有不注意就会丢分。为此,临近2021年中考,小编给大家带来了2021中考物理常见易错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考前看一遍,考到不丢分。下面就和小编一起
【导语】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会让你在学习中如鱼得水。下面是无忧考网收集整理的小升初奥数《数列求和》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  小升初奥数知识点:数列求和  等差数列
初三化学中考常考知识点总结 篇1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022高考生物大题必背知识点1、基因具有双螺旋结构,基因储存的遗传信息指碱基对的排列顺序2、基因可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来控制生物性状3、产前诊断羊水检
中考议论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议论文知识点梳理.doc
文件格式:DOCX
版本推荐:Microsoft Office 2020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