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资讯
>
热点资讯
>
举孝廉是什么意思 举孝廉的利弊
举孝廉是什么意思 举孝廉的利弊
时间:2021-03-17 10:43     小编:JSX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下面是关于举孝廉的相关介绍,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举孝廉是什么意思

孝廉即“至孝至廉”之人,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举孝廉是汉朝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其创立者为汉武帝。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后来,又规定全国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朝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

孝廉举至中央后,按制度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或承担宫廷宿卫,目的是使之“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务。然后朝廷根据考察结果,给予孝廉不同的职位,如地方的县令、长、相或中央的有关官职。一般情况下,孝廉都能被授予大小不一的官职。

举孝廉的利弊

举孝廉有利的一面。太学生(受教育)——皇宫侍卫,补郎或者补吏(行政实习)——举孝廉(被选拔)——考试(合格后入仕)。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把那些有能力的人员选了出来。使得原来被补吏的太学生,依旧有升为做官的机会,而不仅仅是一个吏。这些人中,虽然还有一部分是贵族子弟,但更多的是贫寒子弟。这就使得原本把持在贵族、功臣、富豪手中做官的权力,转移到了更大的范围之内。普通人通过在太学的刻苦学习,有了为吏为官的机会,寒门子弟有了上升的通道,国家也可以选到真正的人才。这是举孝廉的有利的、积极的一面。

举孝廉不利的一面。但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到了最后,却完全变形,已经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盖当时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故凡可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原先西汉时期,只需要官吏六百石以上者,为父母服丧三年。而到了东汉,即使是普通人也要服丧三年。那么,为了突显自己的孝道怎么办呢?只有服丧六年甚至二十几年者,为的就是获得名声,从而入仕做官。后来甚至发展到,为自己恩主(推荐他去做官的人)服丧,甚至也达三年之久。一些人为了入仕做官,十分注重人际关系,注重和恩主的关系,形成人身依附,对个人尽忠而不对国家尽忠。社会知识分子都沉迷在这种虚伪的环境中,更遑论其他人了。这也说明,举孝廉这个选举制度后期已经变质,自然会被其他选举制度替代。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什么是举孝廉和举孝廉利弊的解答,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可圈可点网。

举孝廉是什么意思 举孝廉的利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举孝廉是什么意思 举孝廉的利弊.doc
文件格式:DOCX
版本推荐:Microsoft Office 2020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